Chan's Sea World

AIGC、摘录、随笔

ASO

ASO - App Store Optimization


一、什么是 ASO?

ASO 是指通过优化 App 在应用商店(如 Apple App Store、Google Play)中的展示内容,提升其**自然下载量(Organic Downloads)**的过程。目标包括:

  • 提升关键词排名
  • 提升榜单排名
  • 提高转化率(曝光 → 下载)

ASO ≈ SEO for App,但更加依赖视觉+用户行为。

二、ASO 的两大核心目标

  1. 提高曝光量(Impressions)

    • 通过关键词优化、榜单优化、评论量增加等方式
  2. 提高转化率(Conversion)

    • 优化 icon、截图、标题、副标题、用户评价等提升“看见后点下载”的概率

三、ASO 关键要素拆解(iOS + Android 适用)

1. 标题(Title)

  • 非常重要的权重字段
  • 包含主关键词(如“相机”、“记账”)
  • 建议:品牌词 + 核心功能词(如「XX记账 - 免费理财助手」)

2. 副标题(iOS)/简要描述(Android)

  • 副关键词布局位置
  • 控字数,保证可读性(iOS 副标题 ≤ 30字)

3. 关键词字段(iOS独有)

  • 不可见,但会被索引
  • 用英文逗号分隔关键词,省略空格、连词(like、and)
  • 不要重复标题中的词,合理扩展长尾词

4. 应用描述(Description)

  • Android 会参与索引;iOS 不参与排名但影响转化

  • 结构建议:

    • 第一段直接打亮点(30字内)
    • 后续分段介绍功能、优势
    • 加上用户痛点和 CTA(Call to Action):“立即下载试试!”

5. 图标(Icon)

  • 首视觉冲击力,统一品牌形象
  • 对比竞品:颜色、符号、风格差异化

6. 截图(Screenshots)

  • 引导视觉浏览路径,模拟“功能演示”

  • 建议文案 + 图配合,重点展示:

    • 第一屏主打核心卖点
    • 后续展示功能特色或用户场景
  • iOS 支持视频预览,优质短视频可大幅提升转化率

7. 用户评价与评分

  • 评分直接影响转化率和榜单排名

  • 策略建议:

    • 主动引导满意用户评分(Timing 设计)
    • 及时回应负评,展示运营能力
    • 用评论关键词优化(间接影响搜索)

四、ASO 关键词策略(核心实操)

1. 关键词调研

  • 使用工具:

    • iOS:AppTweak、SensorTower、AppFollow
    • 免费:Apple Search Ads(建议开启)
  • 关键词类型:

    • 核心词(如:相机、日记)
    • 品牌词(如:滴答清单)
    • 长尾词(如:免费记账工具、日记加密)

2. 关键词筛选标准

维度 解读
搜索量 每日被搜索的次数
竞争度 有多少 App 在抢这个词
相关性 关键词是否与你产品相关
当前排名 是否已有排名或机会突破

3. 关键词布局优化建议

  • 每2周检查一次排名变化
  • 低排名+高竞争的词可考虑替换
  • 避免“堆词”影响可读性

五、优化节奏建议

周期 动作
第1周 上线版本,完成初次 ASO 设置
第2周 检查关键词覆盖情况,做小范围替换
第3-4周 开启 Apple Search Ads(可提升关键词权重)
每月 优化截图/视频、收集用户反馈
每季度 重新审视关键词策略,重点打击排名低但高潜力的词

六、实用工具推荐

工具 用途
AppTweak 关键词排名追踪、竞品分析
SensorTower 榜单趋势、关键词估算
ASOdesk 多语言/地区版本优化
AppFollow 监测评论、评分变化
SearchAds iOS 官方广告平台,辅助关键词判断

七、进阶策略

  1. 地区差异化关键词

    • 中文简体 vs 中文繁体 vs 英文(Hong Kong)等分开布局
  2. A/B 测试截图/图标

    • Google Play 支持内建 A/B Test
    • iOS 可通过不同地区版本模拟
  3. 版本迭代优化关键词

    • 每次上架版本都可以替换关键词,结合上线节奏优化

八、❌常见误区提醒

  • 盲目追热门词(竞争高、转化低)
  • 用无关关键词吸引点击(易造成差评)
  • 忽略截图文案与真实功能不符(转化率会崩)
  • 仅上线时做一次 ASO(ASO 是持续工作)

基于Github Actions构建CI-CD流程

一、基础环境准备

  1. 创建仓库:在GitHub上创建新仓库或使用已有仓库。
  2. 启用Actions:进入仓库「Settings」→「Actions」→「General」,启用Actions并选择允许的分支。
  3. 创建工作流文件:在仓库根目录的.github/workflows目录下新建YAML文件(如ci-cd.yml)。

二、定义工作流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name: CI/CD Pipeline  # 工作流名称
on: # 触发条件
push:
branches: [main] # 主分支推送时触发
pull_request:
branches: [main] # 主分支PR时触发
jobs: # 任务列表
build: # 构建任务
runs-on: ubuntu-latest # 运行环境
steps: # 执行步骤
- uses: actions/checkout@v3 # 检出代码
- name: Set up Python
uses: actions/setup-python@v4
with:
python-version: '3.9'
- name: Install dependencies
run: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test: # 测试任务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uses: actions/checkout@v3
- name: Run tests
run: pytest tests/ --cov=src
deploy: # 部署任务(示例为GitHub Pages)
needs: [build, test] # 依赖构建和测试任务
if: github.ref == 'refs/heads/main' # 仅主分支合并时部署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uses: actions/checkout@v3
- name: Deploy to GitHub Pages
uses: peaceiris/actions-gh-pages@v3
with:
github_token: ${{ secrets.GITHUB_TOKEN }}
publish_dir: ./dist

三、核心功能实现

  1. 自动化测试

    • 集成测试框架(如Python的pytest、JavaScript的Jest),在test作业中运行测试用例。
    • 示例:pytest tests/ --cov=src --cov-report=xml(生成代码覆盖率报告)。
  2. 代码质量检查

    • 使用flake8/eslint等工具检查代码风格。
    • 示例:flake8 src/ tests/
  3. 自动化部署

    • 部署到GitHub Pages:使用actions-gh-pages Action。
    • 部署到云服务:通过SSH或API调用(需配置密钥)。
    • 示例:twine upload dist/*(发布Python包到PyPI)。

四、高级配置技巧

  1. 矩阵测试:跨多环境/版本并行测试

    strategy:
      matrix:
        os: [ubuntu-latest, windows-latest]
        python-version: [3.8, 3.9]
    steps:
      - uses: actions/setup-python@v4
        with:
          python-version: ${{ matrix.python-version }}
    
  2. 密钥管理

    • 在仓库「Settings」→「Secrets」中存储敏感信息(如API密钥),通过${{ secrets.SECRET_NAME }}引用。
  3. 条件执行

    • 通过if条件控制步骤执行,例如仅在特定分支或事件触发时部署。
    • 示例:if: github.event_name == 'push' && startsWith(github.ref, 'refs/tags/v')(仅标签推送时部署)。
  4. 工件存储

    • 使用actions/upload-artifact保存构建产物,供后续作业使用。
    • 示例:actions/upload-artifact@v3保存dist/目录。

五、最佳实践

  • 分离职责:将构建、测试、部署拆分为独立作业,通过needs定义依赖关系。
  • 缓存优化:缓存依赖包(如npm/pip)以加速构建。
  • 监控与通知:集成GitHub Status Checks或第三方工具(如Slack)接收构建结果通知。

六、验证与调试

  1. 查看工作流日志:在仓库「Actions」标签页中查看运行状态和详细日志。
  2. 手动触发:通过「workflow_dispatch」事件手动运行工作流,方便调试。

通过以上步骤,可快速在GitHub上构建完整的CI/CD流程,实现代码从提交到部署的全流程自动化。

Git仓库配置代理

Git可以为某个仓库配置代理访问,而不影响全局设置,具体方法如下:

  1. 打开终端,使用cd命令进入要配置代理的特定Git仓库目录。例如,如果仓库位于~/my-project,则执行cd ~/my-project

  2. 执行设置代理的命令。设置HTTP代理使用git config http.proxy http://代理服务器地址:端口,设置HTTPS代理使用git config https.proxy https://代理服务器地址:端口。例如,代理服务器地址为127.0.0.1,端口为10809,则命令为:

1
2
git config http.proxy http://127.0.0.1:10809
git config https.proxy https://127.0.0.1:10809

这样配置只会影响当前仓库的.git/config文件,不会对其他Git仓库产生影响。

若要取消该仓库的代理设置,可在仓库目录下执行:

1
2
git config --unset http.proxy
git config --unset https.proxy

即可分别取消HTTP和HTTPS代理。

从文艺复兴以来...

《傅雷家书》
  从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古代文化、各种不同民族、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大接触之下,造成了近代人的极度复杂的头脑与心情;加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化(如法国大革命,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交替等等),人的精神状态愈加充满了矛盾。这个矛盾中最尖锐的部分仍然是基督教思想与个人主义的自由独立与自我扩张的对立。凡是非基督徒的矛盾,仅仅反映经济方面的苦闷,其程度决没有那么强烈——在艺术上表现这种矛盾特别显著的,恐怕要算贝多芬了。以贝多芬与歌德作比较研究,大概更可证实我的假定。贝多芬乐曲中两个主题的对立,决不仅仅从技术要求出发,而主要是反映他内心的双重性。否则,一切sonata form [奏鸣曲式]都以两个对立的motifs [主题]为基础,为何独独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两个不同的主题会从头至尾斗争得那么厉害,那么凶猛呢?他的两个主题,一个往往代表意志,代表力,或者说代表一种自我扩张的个人主义(绝对不是自私自利的庸俗的个人主义或侵犯别人的自我扩张,想你不致误会);另外一个往往代表犷野的暴力,或者说是命运,或者说是神,都无不可。虽则贝多芬本人决不同意把命运与神混为一谈,但客观分析起来,两者实在是一个东西。斗争的结果总是意志得胜,人得胜。但胜利并不持久,所以每写一个曲子就得重新挣扎一次,斗争一次。到晚年的四重奏中,斗争仍然不断发生,可是结论不是谁胜谁败,而是个人的隐忍与舍弃;这个境界在作者说来,可以美其名曰皈依,曰觉悟,曰解脱,其实是放弃斗争,放弃挣扎,以换取精神上的和平宁静,即所谓幸福,所谓极乐。挣扎了一辈子以后再放弃挣扎,当然比一开场就奴颜婢膝的屈服高明得多,也就是说“自我”的确已经大大的扩张了;同时却又证明“自我”不能无限制的扩张下去,而且最后承认“自我”仍然是渺小的,斗争的结果还是一场空,真正得到的只是一个觉悟,觉悟斗争之无益,不如与命运、与神,言归于好,求妥协。当然我把贝多芬的斗争说得简单化了一些,但大致并不错。此处不能作专题研究,有的地方只能笼统说说——你以前信中屡次说到贝多芬最后的解脱仍是不彻底的,是否就是我以上说的那个意思呢?——我相信,要不是基督教思想统治了一千三四百年(从高卢人信奉基督教算起)的西方民族,现代欧洲人的精神状态决不会复杂到这步田地,即使复杂,也将是另外一种性质。比如我们中华民族,尽管近半个世纪以来也因为与西方文化接触之后而心情变得一天天复杂,尽管对人生的无常从古至今感慨伤叹,但我们的内心矛盾,决不能与宗教信仰与现代精神(自我扩张)的矛盾相比。我们心目中的生死感慨,从无仰慕天堂的极其烦躁的期待与追求,也从无对永堕地狱的恐怖忧虑;所以我们的哀伤只是出于生物的本能,而不是由发热的头脑造出许多极乐与极可怖的幻象来一方面诱惑自己一方面威吓自己。同一苦闷,程度强弱之大有差别,健康与病态的分别,大概就取决于这个因素。

  中华民族从古以来不追求自我扩张,从来不把人看做高于一切,在哲学文艺方面的表现都反映出人在自然界中与万物占着一个比例较为恰当的地位,而非绝对统治万物,奴役万物的主宰。因此我们的苦闷,基本上比西方人为少为小;因为苦闷的强弱原是随欲望与野心的大小而转移的。农业社会的人比工业社会的人享受差得多,因此欲望也小得多。况中国古代素来以不滞于物,不为物役为最主要的人生哲学。并非我们没有守财奴,但比起莫利哀与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与野心家来,就小巫见大巫了。中国民族多数是性情中正和平,淡泊,朴实,比西方人容易满足。——另一方面,佛教影响虽然很大,但天堂地狱之说只是佛教中的小乘(净土宗)的说法,专为知识较低的大众而设的。真正的佛教教理并不相信真有天堂地狱;而是从理智上求觉悟,求超渡;觉悟是悟人世的虚幻,超渡是超脱痛苦与烦恼。尽管是出世思想,却不予人以热烈追求幸福的鼓动,或急于逃避地狱的恐怖;主要是劝导人求智慧。佛教的智慧正好与基督教的信仰成为鲜明的对比。智慧使人自然而然的醒悟,信仰反易使人入于偏执与热狂之途。——我们的民族本来提倡智慧。(中国人的理想是追求智慧而不是追求信仰。我们只看见古人提到澈悟,从未以信仰坚定为人生乐事[这恰恰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幸福]。你认为亨特尔比巴哈为高,你说前者是智慧的结晶,后者是信仰的结晶:这个思想根源也反映出我们的民族性。)故知识分子受到佛教影响并无恶果。即使南北朝时代佛教在中国极盛,愚夫愚妇的迷信亦未尝在吾国文化史上遗留什么毒素,知识分子亦从未陷于虚无主义。即使有过一个短时期,——相反,在两汉以但在历史上并无大害。儒家为唯一正统,罢斥百家,思想人于停滞状态之后,佛教思想的输入倒是给我们精神上的一种刺激,令人从麻痹中觉醒过来,从狭隘的一家一派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纪元二三世纪的思想情况之下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对中国知识分子拘束最大的倒是僵死的礼教。从南宋的理学董亏起一直到清朝未年,养成了规行矩步,整天反省,唯恐背礼越矩的迂腐头脑,也养成了口是心非的假道学、伪君子。其次是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不仅束缚性灵,也使一部分有心胸有能力的人徘徊于功名利禄与真正修心养性,致知格物的矛盾中(反映于《儒林外史》中)。——然而这一类的矛盾也决不像近代西方人的矛盾那么有害身心。我们的社会进步迟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若断若续,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础始终存在,封建时代的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以及一切上层建筑,到近百年中还有很大势力,使我们的精神状态,思想情形不致如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的人那样混乱、复杂、病态;我们比起欧美人来一方面是落后,一方面也单纯,就是说更健全一些。——从民族特性,传统思想,以及经济制度等等各个方面看,我们和西方人比较之下都有这个双重性。——五四以来,情形急转直下,西方文化的输入使我们的头脑受到极大的骚动,正如“帝国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侵入促成我们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一样。我们开始感染到近代西方人的烦恼,幸而时期不久,并且宗教影响在我们思想上并无重大作用西方宗教只影响到买办阶级以及一部分比较落后地区的农民,而且,故虽有现代式的苦闷,并不太尖锐。我们还是也并不深刻有我们老一套的东方思想与东方哲学,作为批判西方文化的尺度。当然以上所说特别是限于解放以前为止的时期。解放以后情形大不相同,暇时再谈。但即是解放以前我们一代人的思想情况,你也承受下来了,感染得相当深了。我想你对西方艺术、西方思想、西方社会的反应和批评,骨干里都有我们一代(比你早一代)的思想根源,再加上解放以后新社会给你的理想,使你对西欧的旧社会更有另外一种看法,另外一种感觉。——倘能从我这一大段历史分析不管如何片面来分析你目前的思想感情,也许如何不正确能大大减少你内心苦闷的尖锐程度,使你的矛盾不致影响你身心的健康与平衡,你说是不是?

  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到晚年矛盾减少,即是生命将要告终的表现。没有矛盾的一片恬静只是一个崇高的理想,真正实现的话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凭了修养的功夫所能达到的和平恬静只是极短暂的,比如浪潮的尖峰,一刹那就要过去的。或者理想的平和恬静乃是微波荡漾,有矛盾而不太尖锐,而且随时能解决的那种精神修养,可决非一泓死水:一泓死水有什么可羡呢?我觉得倘若苦闷面不致陷入悲观厌世,有矛盾而能解决(至少在理论上认识上得到一个总结),那末苦闷与矛盾并不可怕。所要避免的乃是因苦闷而导致身心失常,或者玩世不恭,变做游戏人生的态度。从另一角度看,最伤人的(对己对人,对小我与集体都有害的)乃是由passion[激情]出发的苦闷与矛盾,例如热中名利而得不到名利的人,怀着野心而明明不能实现的人,经常忌妒别人、仇恨别人的人,那一类苦闷便是与己与人都有大害的。凡是从自卑感自溺狂等等来的苦闷对社会都是不利的,对自己也是致命伤。反之,倘是忧时忧国,不是为小我打算而是为了社会福利,人类前途而感到的苦闷,因为出发点是正义,是理想,是热爱,所以即有矛盾,对己对人都无害处,倒反能逼自己作出一些小小的贡献来。但此种苦闷也须用智慧来解决,至少在苦闷的时间不能忘了明哲的教训,才不至于转到悲观绝望,用灰色眼镜看事物,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情继续在人生中奋斗,——而唯有如此,自己的小我苦闷才能转化为一种活泼泼的力量而不仅仅成为愤世嫉俗的消极因素;因为愤世嫉俗并不能解决矛盾,也就不能使自己往前迈进一步。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不怕经常苦闷,经常矛盾,但必须不让这苦闷与矛盾妨碍我们愉快的心情。

语言生活中的词语嬗变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种细微的变化日积月累,就反映出语言在不同时代的明显差异。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演变与社会和交际息息相关,这也决定了它的变化只能是渐变的,而且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词汇因其与社会和交际的联系最直接,进而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反映最灵敏。本期《语言文字》聚焦词汇的变化,以启迪我们更好地观察和了解社会语言生活。

  时代浪潮中,社会的词语运用,在人们不知不觉间悄悄发生了若干变化。考察梳理这些变化,会给我们观察新时代的社会语言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

  先说几项触手可及、不时遇到的新变化:

1.集合名词的个体化

  集合名词也叫“总称”,如“词汇”“车辆”“岛屿”“马匹”“枪支”“书籍”等。集合名词用来指某种事物的集合体,不用来指单个或者几个事物。例如“词汇”可用来指“汉语词汇”“老舍的词汇”“《红楼梦》词汇”等,不宜用来指单个或几个词。但如今常看见“这个词汇”“这几个词汇”之类说法。“这座岛屿”“几本书籍”等,也屡见不鲜。近年来,在各类媒体中,渐次呈现出集合名词的个体化用法趋向。

2.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普遍化

  20多年前,在某刊编辑部讨论稿子,大家否定了“挑战巴塞罗那”的说法,认为其中的“挑战”是动宾式动词,不宜带宾语“巴塞罗那”。过去,动宾式动词如“达标”“投资”等,习惯上不带宾语。时下,“报名了一个健身班”“文艺精品陆续亮相北京”“致敬伟大时代”之类语句,司空见惯,甚至我们也不感觉别扭了。动宾式动词带宾语,似正走向普遍化。

3.近义词选用的单一化

  近义词如“篡改”跟“窜改”、“坚韧”跟“坚忍”、“交汇”跟“交会”等,意思上有细微差别。有的词典还特别注明,提醒其差异。由于写法、读音和意思都挺接近,人们往往不再细抠其中不同,而是渐渐“二选一”,采用其中一个,舍弃另一个。例如采用“篡改”而弃“窜改”,采用“坚韧”而弃“坚忍”,采用“交汇”而弃“交会”等。

从词语选用的角度说,这是近义词选用中的单一化;从词语演变的角度说,有的则是近义词走向异形词的肇始。

4.同义复沓的常态化

  在新时代,为了强调某个意思,人们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常常采用语义重复的说法。例如,“涉及到”中的“及”是“到”的意思,再用“到”就重复了。有的词典特意提醒:“涉及”后别出现“到”。可眼下“涉及到”已很常见,发言里、文稿中比比皆是。再如,“必须要”“全部都”“融入到”以及“亲眼目睹”“凯旋归来”等,均有语义重复,大家似乎已“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了。若干同义复沓词语的运用,正走向常态化。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寻常化

  目今,在传媒中,不时见到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情形。譬如:“畅通”是形容词,却时见“进一步畅通党员直接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通道”等语句;“凝练”是形容词,却时见“更好地从中萃取智慧精华、凝练当代价值”等说法;“柔软”是形容词,却时见“文化柔软一座城,润泽一座城”等句子;“氤氲”是形容词,却时见“氤氲着燕赵文化精神”等话语。好像还挺流行,读者也欣然接受。
这折射出,时代浪潮中,形容词用为动词,正迈向寻常化境界。从表达的视角说,这一“词类活用”手法,让词句更“鲜活”,使表达手段更丰富。

6.字眼儿选择的通俗化

  “牵牛鼻子”这个词,常用来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或要害。之所以用“牵”,是因为拉牛时,手抓的是牛鼻环上的牛鼻绳,而不是直接用手抓住牛鼻子。但在书报刊上,常见“抓住××的牛鼻子”的表述。用“抓”不用“牵”,大约因为“抓”更通俗,更易理解。在权威网站观察,“抓住××的牛鼻子”的用量远超“牵住××的牛鼻子”,渐成主流用法。笔者原先审稿时将“抓”改“牵”,改不胜改,也就罢了。

  表示“滚压”宜用“轧”,例如乡村的“轧场”。但而今,人们多把“碾轧”写成“碾压”,显然“碾压”更浅显易懂。在使用中,“碾压”明显多于“碾轧”。

  提到“把物体串联起来”,要用“穿”,如“把珍珠穿成项链”。有学者特地在大报写稿,辨析“穿”“串”之别。但现今,“把珍珠串成项链”比“把珍珠穿成项链”多见,显系用“串”更形象、好懂。
看来,在某些说法中,字眼儿选择的通俗化,是时代浪潮里刮起的一股强劲罡风。

7.词语感情色彩的演变和淡化

  时代浪潮中,某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悄然生变。
  比如:“蜕变”原指向坏的方向质变,具贬义;但如今也用于向好的方向变化,如“戈壁荒漠逐渐蜕变为天蓝水清地绿的宜居之城”。“上行下效”原含贬义,现常现褒义,如“上行下效,公职人员应切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孝老敬亲上发挥模范引领作用”。

  另外,若干敬辞的“恭敬色彩”常被“忽略”。如“鼎力”,过去用于向对方请托或表感谢,现常用于第三方,且敬意消匿、义同“大力”。如“他们得到几个单位的鼎力支持”。“光顾”,以往商家用来表示“欢迎顾客到来”,当下常用于自己或旁人,且无敬意。如“我常光顾这家小店”“夜深了,光顾这家餐厅的客人仍不少”。

  我们眼睁睁看着,这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正“黯然失色”。

  上述嬗变有待接续观察。不过,其中包孕的“便于使用”和“丰富表达”两种内蕴清晰可见。以上变迁,带来几点启迪:

第一,怎样判定词语是否规范。

  时代浪潮中,写稿的、编校者、审读人遇到这样那样的“新语”,会想:“这种用法可以吗?这里需要改动吗?”问题的实质是:当前,如何判定词语运用是否规范。

  过去,多少年来,判断词语的规范性,主要依据权威工具书。但是目下,光靠这“一看”,已不适应“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词语密林现状了,须“三看”:一看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及《现代汉语词典》等;二看权威网站上词语的社会主流用法;三看词语的业内使用习惯。也就是说,“三维”观察,方获平妥之见。

第二,积极引导媒体规范使用词语。

  多年来,审校人员、语文工作者对规范使用词语的引导,还是有作用的。例如:从前常见的“截止”跟“截至”的混用,已很少见了;“执著”“下工夫”的不规范写法,几近消失;将“通信”误写为“通讯”、将“账本”误写为“帐本”的,也寥若晨星。笔者连年对某重要媒体提出语文规范建议,成效显著,面貌已大为改观。

  媒体今后仍需积极引导社会大众规范使用词语。例如:表“包含”宜用“蕴含”不宜用“蕴涵”,表“停留”宜用“待”不宜用“呆”;宜写“唯一”不宜写“惟一”,宜写“画出底线”不宜写“划出底线”;等等。对异形词,可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的推荐词形,以减少前后抵牾、词形歧出之弊。

  顺便提及,词语规范一般宜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这就像英语、法语、俄语都有一部公认的权威词典一样。从语文规范化的制高点鸟瞰,规范词典的多元化,不利于中国语文的规范化。

第三,规范使用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词语。

  从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随意改变成语写法、用法的现象,要敢于指出、纠正。成语承载着悠久的华夏文化,是汉语精粹,还要传给子孙后代呢,须坚持古来规范写法,正确领会其含义。比如,表示“言而有信”,可用“一诺千金”,不宜用“一言九鼎”,后者指说话有分量。表示“居于第一位的”,可用“独占鳌头”,不宜用“首当其冲”,后者表示“首先遭到冲击”。这都是“常见病”。

  出自典籍的词语如果出现新用法,勿急于收入辞书。例如,有的词典匆忙给《诗经》诗句“七月流火”增加表示“天气热”的新义,引起争议。如能滞后处理,会更妥。

  此外,要遵循古来敬辞的使用规约。敬辞蕴蓄着古老民族尊敬长辈、老人、师长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在此呼吁:我中华自古乃礼义之邦,传承先人“敬辞文化”,益于发扬传统美德。